纯电动车会取代燃油车
自2012年国务院发布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国产电动车逐渐开始展露头角,出现了像小鹏、蔚来等众多优秀的可与特斯拉抗衡得电动车品牌,中国市场也渐渐成为全球新能源中心。
2019年12月3日,工信部发布通知,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公开征求意见,明确指出,未来15年内,计划使纯电动汽车成为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趋于普及。
欧美各国也相继推出燃油车退出时间表,虽然没有正式发布,但也代表着一种态度。
但最起码在最近几年中,新能源不会又过于飞速的发展。
现在电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看起来异彩纷呈,但是细细剖析,行业连最基本的规则都没做完。
第一是确立电池标准并根据标准稳固三大件规格,最终形成规模化生产。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依旧在摸索阶段,电池到底是使用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镍氢电池、氢燃料电池?到现在都没有一个最好的答案。
动力源没答案,动力补充方式也没答案,是采用快速充电还是采用快速更换技术,现在也都不知道。
于是因为电池,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连最基础的三大件都还没稳定下来,都还在小步快跑,跟着科技前进的脚步亦步亦趋。很多新车可能一到两年就直接过时了,甚至性价比被甩开一条街。巨大的使用落差导致不少有意购买车驻足不前,厂商也只能慢慢摸索。
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对于细分市场其实根本还没做好,传统用车细分市场基本是大小、空间、动力等方面,但是新能源在动力方面其实差距很小,因为电动机的加速方式导致50万的车和15万的车在驾驶性能上除了续航力之外,其他差别小很多,远没有汽油车那么大。
而对于续航力,除了一些定位城市代步车的目标车主,大部分新能源用户都希望自己的车的续航力不会因为价格不同而不同,毕竟续航力上汽油车都差不多嘛。
所以想细分新能源,最终结果是首先根据用途来进行:常规车辆和城市代步车先作出区分。而后呢,常规乘用车再根据空间做出车型细分,因为为了节省重量提高续航力,新能源再做成B级车甚至C级车那种前脸长度很长的车已经得不偿失,更多空间会留给座位,所以最终可能根据内部空间容积来进行细分。
而当下国内的细分,其实只做了常规乘用车和城市代步车的详细区分,城市代步车如今反而是有着明朗的市场。
而更多车型,目前还是按照汽油车的尺寸规格来制造和分级,这个我觉得本身就存在问题,可能以后要经历一次行业规则的革新。
说到电动车更环保,必然有很多人会说,中国是燃煤大国,发电会产更严重的污染。我简单看下燃油车和电动车的能量流图。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整体而言,燃油车和电动车的能量效率基本是差不多的,但发电并不只有烧煤一种方式,只要不是全部使用煤电,污染并不会多,更何况煤电的污染也是相对更集中,也更方便治理。所以电动车对环境污染的改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国家的电力结构。
尽管对电动车仍有争议,但在欧洲和中国,无论是政府还是车企,都认为电动车正在成为未来汽车的一个趋势,这里面有对环境污染的担忧、有对石油安全的考虑,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希望拥有自己的技术,打造在全球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制造业。
很多消费者对电动车的印象还在在以前,续航短、充电不方便等,但随着三电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痛点真正慢慢消失。
续航方面,当前主流纯电动汽车续航基本到了500-600公里水平,600公里以上的车型也不在少数。并且有些品牌比如蔚来,以及吉利和力帆合作的枫叶汽车,都开始研究换电模式。
充电方面,按照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和住建部就在系统内部联合印发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2020年我国将建成集中充换电站1.2万座,分散充电桩480万个,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不久前,国家电网宣布将进一步加快全国各地充电设施建设,2020年,实现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覆盖全国各地郊区县!城市内基本实现电动汽车郊区县半径不超过5公里,环城区3公里、城区1公里的快速充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充电会比加油还方便。
相信没有人会怀疑,5G技术、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是汽车发展的未来,而这些技术在电动车上更容易实现。什么是自动驾驶?通过GPS、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获取并处理信息,车辆自己会监测周边状态,控制转向和加减速操作,真正实现驾驶员“松手”驾驶。这里的关键词控制,纯电动车采用电机驱动,可以通过控制电流的大小精确控制电机的转速,同时转速可以做到线性变化,相比较内燃机而言,电动机可控性更强,方便实现更多功能,纯电动车是自动驾驶的最佳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