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聊过线控制动,从大的层面来讲,线控制动可分为EHB和EMB.

关于EHB和EMB的详细概念,可点击链接查具体内容:
https://www.ind4.net/html/news/newsDetail_8091.html
EMB
相对汽车的应用来说,太过超前,而且安全冗余也一直被业界质疑。所以,现在汽车上的线控制动还是集中在了EHB,而且还没有对传统制动系统构成威胁。而EHB是在传统的液压制动器基础上发展来的,相对来说开发、验证难度不大。与传统制动系统相比:EHB用电子元件替代传统制动系统中的部分机械元件,即用综合制动模块取代传统制动系统中的助力器、压力调节器和ABS模块,其基本发展路径如下图示。

既然确定了EHB 的技术路线,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实现方法了,目前EHB的线控制动方案又出现了两大流派: Two-Box 和One Box.

但作为线控制动,无论是Two-Box还是One-Box,相比较传统制动系统,都有非常优秀的性能体现。我们列举几个传统制动系统的痛点,恰恰是线控制动的优势,比如
不受真空度的限制,所以不会因为海拔高度升高而制动变硬的情况;
踏板感可调,可以根据主机厂踏板感DNA调节出对应的踏板感觉;
主动建议响应较快、对于ACC/AEB工况的适应性更强;
具有很好的制动冗余(Two-Box)满足L3制动驾驶的需求
能量回收优于ESP Hev方案
……
但如果来个内部竞争,Two-Box和One-Box 又有各自的优劣势,而且关于他们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要评价二者优劣,必须对他们的性价比进行一次分析。

从对比来看,Two-Box相比较One-Box最大的优势在L3自动驾驶工况下的制动冗余需求,抛开这一点One-Box完胜。但L3的自动驾驶真的会到来吗?我们再来扒一下L3.
L2级别的自动驾驶明确了是要驾驶员主导操作车辆的,而L3则是有限条件下的自动驾驶,也就是说它可以完全不需要驾驶员干预,但是有的时候又必须驾驶员干预。

驾驶员和车辆自主控制之间如何相互接管就成了一大问题,因为这之间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界定,所以假设出了交通事故,是需要驾驶员和汽车共同承担责任,而这也是相关法律法规最模糊的地方,基于这样的模糊定义,现在的L3的定义被大范围的诟病。
甚至不少品牌直接放弃了L3级别自动驾驶的研发,比如福特、沃尔沃就表示会直接从L2到L4,电动车企蔚来也表示会跳过L3,直接进入L4。而以自动驾驶闻名的特斯拉自始至终都没有给自己的产品定过级,只表示会进入L4时代。
之所以大部分厂商在向L3不遗余力,其实更多是为了避免被扣上“无创新”的帽子。实际上,法规、技术等层面上,L3的发展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奥迪曾经在L3领域投入数十亿欧元的巨资研发,这已经接近A8的研发费用了。奥迪将L3级别自动驾驶的弱化,更像是在L3遇到瓶颈迟迟不能在量产车上实现之后,奥迪认清了L4才是正确方向。
一些大的供应商,比如BOSCH
,同样的,比如在它的WHA系统在实施车辆变道动作时,只允许车辆脱离控制20s,它是实现了L3的定义功能的,但是它又不允许用户完全放开接管车辆,无限接近L3的功能但是不脱离L2的定义,是现阶段最稳妥也最常见的做法,所以有了越来越多的L2+和L2.5,至于L3,没有哪个供应商能给到明确的时间.

所以现在行业里慢慢形成了共识,One Box是目前新能源车型先控制动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

一句话总结核心原因:LV3 自动驾驶 遥遥无期,但能量回收的需求确实迫在眉睫。在满足当前核心需求的前提下,肯定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但就目前市场出货量来看,还是以BOSCH的iBoost+ESP的Two-Box 出货量最大。
BOSCH Two Box 方案(iBoost+ESP) 量产情况

分析大众集团大规模的采用了Two-Box
方案,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大众同一平台应用车型众多,为了兼顾高-中-低端车型的需求,用Two-Box最为经济,比如MQB平台下的奥迪/斯柯达/大众/西雅特都有车型应用,如果采用One-Box方案,那只有唯一的选择,无论高中低端车型必须用One-Box,而采用Two-Box方案,相对来说灵活性更高一点,比如低端车采用传统的助力器+ESP,而高端车采用iBoost+ESP
这样就避免的大规模更改的成本增加。


现在这些大的供应商也意识到在当前5-10年之内,L3以上的自动驾驶还将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状况,而能量回收、EVPHEV却是不折不扣的大量涌现。没有自动驾驶制动冗余这一紧箍咒之后,One-Box
成了线控制动的最佳选择。所以各供应商也都在积极的开发自己的One-Box产品。
